NEWS新闻中心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从剑道到学术的跨界之旅

2025-09-24 16:54:43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绿意盎然的校园里,我们见到了费若秋——这位曾以凌厉剑术驰骋欧洲赛场的中国击剑运动员,他褪去战袍,换上学生装束,在哥大的图书馆和教室间穿梭,追寻着一段不寻常的求学之旅,作为曾经的法国联赛明星选手,费若秋在2023年宣布暂别职业赛场,选择赴美攻读体育管理硕士学位,这一决定在体育界引起不小震动,许多人好奇:为何在巅峰时期急流勇退?又如何适应从赛场到课堂的转变?在本篇独家专访中,费若秋敞开心扉,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。

从巴黎到纽约:一场意外的转型

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堪称辉煌,出生于中国江苏的他,15岁便赴法接受专业训练,很快在青年组比赛中崭露头角,2018年,他代表法国俱乐部出战欧洲杯,获得男子花剑个人亚军;2021年更帮助团队夺得法国联赛冠军,就在事业如日中天时,他却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: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项目,并于2024年秋季正式入学。

"许多人问我是否因伤病或压力而离开,其实恰恰相反。"费若秋微笑着回忆,"2023年我在一次国际赛事后遇到一位体育经济学家,他谈到现代体育正在与科技、管理深度融合,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,如果只专注于剑术,未来可能会错过更广阔的天地。"这种危机感促使他开始悄悄准备申请,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和独特的职业背景打动了哥大招生委员会。

平衡学业与训练:双线作战的挑战

尽管暂别职业赛场,费若秋并未完全放弃击剑,他现在是哥大击剑俱乐部的技术顾问,每周仍保持10小时以上的训练。"学术生活比想象中更具挑战性,"他坦言,"第一次写论文时,我花了整整两周才适应学术规范,但体育教给我的韧性和时间管理能力帮了大忙。"

他的日常安排令人惊叹:早晨6点起床进行体能训练,上午听课,下午泡图书馆,晚上则指导俱乐部训练或参加学术讨论,这种高强度的节奏让他快速融入校园生活,甚至带动了身边同学对击剑运动的兴趣。"有次我在图书馆推导一个统计模型,直到闭馆才想起忘了吃晚饭,这种专注和我在赛场上的状态很像——都是全身心投入的体验。"

跨界思维:体育与学术的融合

费若秋选择体育管理专业并非偶然。"职业经历让我意识到体育产业的复杂性,比如器材研发涉及材料科学,赛事转播需要数字技术,俱乐部运营关乎经济学原理。"他目前的研究方向是体育数据分析,正在探索如何用机器学习优化运动员训练方案。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从剑道到学术的跨界之旅

"很有趣的是,我的击剑经验反而帮助了学术研究。"他举例说,"最近我做了一个关于击剑运动员决策模式的项目,通过分析比赛视频和数据,建立了预测模型,同学们觉得这是个新颖的视角,而我知道这来自实战中的观察。"这种跨界思维正符合哥大的教育理念——学校专门为他配备了双导师:一位来自体育管理系,另一位来自数据科学研究所。

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从剑道到学术的跨界之旅

从法国到美国,从运动员到学生,费若秋经历着多重身份转变。"在法国时,人们主要把我看作运动员;而在哥大,大家更关注我的学术能力,这种转变需要心理调整。"他提到语言是最初的障碍:"虽然我会法语和中文,但学术英语完全是另一个世界,第一个月我几乎每天都要查几十个专业术语。"

文化差异也带来有趣体验。"法国体育训练更强调艺术性和传统,美国则更注重科学化和商业化,现在我能从两种视角看待体育发展,这成了我的独特优势。"他积极参与中美法三国的体育交流活动,最近还协助组织了哥大-清华联合体育论坛。

未来规划:搭建体育交流的桥梁

谈及未来,费若秋的眼睛亮了起来。"我希望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体育的桥梁,计划毕业后先在国际体育组织工作,积累经验,最终回到亚洲推动击剑运动发展。"他特别关注青少年体育教育,正与同学开发一个线上击剑教学平台。

"体育教会我追求卓越,学术训练我系统思考,现在我看比赛时,不仅关注技术动作,还会思考背后的运营逻辑、数据支持和文化意义。"这种多维视角正是他求学的最大收获。

费若秋的故事超越了单纯的体育转型,它关乎一个年轻人如何主动重塑自我,在多重文化语境中寻找定位,他的哥大求学路不仅是个人的选择,更反映了当代运动员对职业生涯的深层思考——体育不仅是竞技,更是值得深度探索的知识领域和文化现象。

正如他在采访最后所说:"剑道追求一击必中的精准,学术需要抽丝剥茧的耐心,看似相反,实则相通:都是对人类潜能的探索,我现在既是用脑思考的运动员,也是用手实践的学生学者,这种双重身份让我看到更广阔的体育图景。"

搜索